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英美法學名著選讀一
Selected Readings of Anglo-american Jurisprudence (Ⅰ)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學系  
授課教師
黃種甲 
課號
LAW4023 
課程識別碼
A01 409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霖研二1502 
備註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備註:同時段英美法學名著選讀二附有課程大綱電子版,內有各周文獻連結。]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透過閱讀美國法學文章,達成以下三項目標:

1. 熟悉美國法學研究之科際整合取徑;
2. 了解美國對於刑事法學議題之切入視角;及
3. 認識美國法學文章之撰寫風格與引註格式。

基於以上目標,本學期選讀文章涵括四大方法論領域,分別為:經濟分析、實證研究、心理學及人類學。以上方法論領域之揀擇,旨在提供修課同學初步認識各方法論之契機;礙於授課時限與授課者專業,無法提供該方法論之全盤完整介紹與操作解說。各方法論領域各占三周,第一周將以導論文章為主,概述該領域之成果與進路。第二、三周將挑選該方法論探討刑事法學議題之文章,向閱讀者演示各該方法論如何用以認識並回應與刑事法學相關之議題。同時,為能概覽美國刑事法學研究之關注議題,文章選材將遍及刑事法學各子領域,而非集中於單一議題。雖然題目聚焦於刑事法學議題,惟授課者將於課堂討論中適時提示各該方法論於其他法領域之可能適用,因此歡迎各位同學選修。最後,選讀文本兼含peer-review 及law-review 文章,使修課同學認識兩者寫作、引註乃至於論述風格之差異。

課堂進行方式首先以報告同學導讀開場,其次授課者將帶領修課同學討論。討論議題包含:該方法論之良窳及其應用場景,和法學傳統是否相容,乃至於具體涉及之美國刑事法原則。本課程鼓勵修課同學踴躍發言表達意見,並在考評方式上大量仰賴修課同學之輸出,期待修課同學日後如有意赴美留學,能夠提前適應可能之上課形式。
 

課程目標
1. 熟悉美國法學研究之科際整合取徑;
2. 了解美國對於刑事法學議題之切入視角;及
3. 認識美國法學文章之撰寫風格與引註格式。 
課程要求
1. 有意願修課者,第一堂課請出席認領導讀文獻。有興趣者雖無義務立刻表態,然先行認領文獻者,較有機會選擇自己有興趣之領域。認領文獻後,煩請避免在無新事實新證據之情況(例如:課程負擔或分數考量等緣故)下退選。如果想要評估修課負擔,請自行搜尋各周文獻,評估自身興趣及能力。

2. 修課同學自願或隨機分配認領文獻,並於當周上課時提出30 分鐘之口頭摘要並輔以投影片,投影片應於上課前一日(即周三)中午12 時上傳供修課同學參考。如修課人數大於12 人時,得分組共同報告導讀30 頁以上之文獻。

3. 除認領或經分配之方法論領域外,修課同學應針對其他方法論領域,各選出一周之文獻,提出300 – 500字之短評,共計3 篇短評。短評內容可以批評該方法論的致命缺陷、和法律學科之間之扞格、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延伸可能等等。短評截止日為評論文章報告當日前一日之中午12 時。請注意:不要稱讚作者或者是這些領域,而是基於自身理解與確信,對之提出批評。

4. 期末時個人應提出一1000 – 1500 字之研究提案,擇定四種方法論領域之一,說明該方法論可以用來分析、研究、回應何種我國重要之法律問題(不限於刑事法),以及為何適合,如何執行。繳交期限為12月28 日。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4:00~15:00 備註: 本課程之晤談時間為每周四 14:00 至 15:00。前 30 分鐘(14:00 – 14:30)為預約時段,欲詢問問題者,請先線上向授課者預約。後 30 分鐘(14:30 – 15:00)為公開討論時段,修課同學可自由前來辦公室參與其他同學之詢答討論。若偏好其他時段,請聯絡授課者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請見課程大綱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導讀 
20% 
準備 30 分鐘之口頭講述,並備有投影片。  
2. 
短評 
45% 
除口頭報告外之領域,均需各選一周之文獻撰寫 300 —500 字短評,每篇短評各占 15%。 
3. 
研究提案 
25% 
擇一方法論領域,針對我國重要法律問題撰寫研究提案。字數 1,000—1,500 字。  
4. 
課堂討論 
10% 
課堂發言討論踴躍程度及內容。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07  課程介紹、導論:科際整合之必要?
George L. Priest,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Legal Education: The Law School as University, 33 J. Legal Educ. 437 (1983) 
第2週
09/14  經濟分析 1:經濟分析導論
Talia Fisher, Economic Analysis of Criminal Law,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iminal Law (Markus D. Dubber & Tatjana Hörnle eds. 2014) 38–58  
第3週
09/21  經濟分析 2:刑罰的意義
Richard A. Posner,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Criminal Law, 85 Colum. L. Rev. 1193–1231 (1985). 
第4週
09/28  教師節放假 
第5週
10/05  經濟分析 3:刑罰之意義
Keith N. Hylton, The Theory of Penalties and the Economics of Criminal Law, 1 Rev. L. & Econ. 175–194 (2005). 
第6週
10/12  實證研究 1:導論暨死刑論辯
John J. Donohue & Justin Wolfers, Uses and Abuses of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Death Penalty Debate, 58 Stan. L. Rev. 791–846 (2005). 
第7週
10/19  實證研究 2:專業法庭與量刑
Adi Leibovitch, Punishing on a Curve, 111 Nw. U. L. Rev. 1205–1244, 1250–1251 (2017). 
第8週
10/26  實證研究 3:量刑準則與法官裁量
Crystal S. Yang, Free at Last? Judicial Discretion and Racial Disparities in Federal Sentencing 44 J. Legal. Stud. 75–109 (2015). 
第9週
11/02  心理學 1:導論與展望
Elizabeth Swenson, Teaching the Psychology and Law Clas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Education (Dana S. Dunn ed., 2013) 629–644. 
第10週
11/09  心理學 2:證據排除法則
Avani Mehta Sood, Cognitive Cleansing: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Exclusionary Rule, 103 Geo. L. J. 1543–1587 (2015). 
第11週
11/16  心理學 3:偏見與判決理由
Zhuang Liu, Does Reason Writing Reduce Decision Bia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Judges in China 47 J. Legal. Stud. 83–108 (2018). 
第12週
11/23  人類學 1:導論
Fernanda Pirie, The Anthropology of Law, 1–25 (2013). 
第13週
11/30  人類學 2:普世價值與文化抗辯
Leti Volpp, (Mis)Identifying Culture: Asian Women and the Cultural Defense, 17 Harv. Women’s L. J. 57–101 (1994). 
第14週
12/07  人類學 3:犯罪與入罪化
Jane Schneider & Peter Schneider, The Anthropology of Crime and Criminalization, 37 Annual Rev. Anthropology 351–373 (2008). 
第15週
12/14  回顧與檢討:科際之間如何整合? 
第16週
12/21  期末考周